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他们都想攻略我 第243节 (第3/3页)
什么样的人。因为没对他抱有过什么希望,所以在他做那些诛心之事时她也没有被诛到了心。 ??日后她会赡养祖父,毕竟祖父将她养大。 ??在她说自己差不多时候该走了的时候,她祖父终于含糊开口。 ??他说戚杏,戚家的未来交给你了。 ??戚杏彼时听到什么“未来”之类充满重大责任的词就会自动走神,当没听见,然后跑掉。 ??大雍螺旋上升地缓缓发展着,虽然陛下在宫中静养,但奏折都还是得到了很好的批复。 ??于是在大臣们心中浮现出一个强忍病痛伏案批阅奏章的皇帝形象。 ??当时新帝上位时绝大多数大臣都有着扶大厦之将倾的觉悟,如今大雍越来越好,倒显得他们当时有眼无珠了。 ??也不是他们有眼无珠,说来这一切的转变都是周皇后带来的。陛下一开始做皇帝的时候远不如现在这样聪明,大雍好起来还是在确定要立周皇后为后之后。 ??石碑之说似乎越来越真。 ??戚太傅告病之后一月半,皇上又召重臣们到床前一见。这次是因为太傅生病,他作为皇上要做的事便太多了,因而决定重开早朝。但他需要静养,无法参与早朝,便依旧由周皇后代他去。 ??群臣先是愕然,早朝也能代劳?紧接着他们竟然犹豫了。早朝是帝王的象征,怎么能让女子来代劳?但是周皇后来代劳,似乎也不是不行,总之不代劳早朝周皇后也已经为陛下代劳过许多其它事情。 ??然而早朝如此神圣,还是不妥。但朝议还是很有必要的,再开早朝文武百官有事也可交换意见。不过现在事情倒是变得两难,百官想再开早朝,但要开早朝就要由周皇后代陛下出席,周皇后是女人。 ??皇上见群臣不语,也表示自己理解他们的想法。文武百官还没来得及感激陛下,就听陛下貌似通情达理地又说皇后不方便就让大太监去吧。 ??大太监大惊失色,要跪地叩首称不敢,被一旁周寅轻轻扶住。说来也怪,皇后娘娘明明只是轻轻这么一拖,他就跪不下去了。 ??周寅很和气地表示皇上这是信重他,赏识他,要他不要自轻,安心去做就好。 ??大臣们听着皇后都在这边鼓励起大太监,眼见着事情要拍板,哪里还能再坐得住? ??纷纷请求此事还是由皇后代劳吧。 ??周寅再三推脱,臣子们三请,这才决定由皇后娘娘来代皇上上早朝。 ??自然皇后娘娘只是一个坐在那里代替皇上的象征,起观察传递作用。她会将头一日朝会所议之事记下传达给皇上,皇上给出批复后她再在次日将皇上的意见转达给众臣。 ??隔日早朝,殿上以帘子遮隔,周皇后坐在龙椅侧边的椅子上,开始垂帘听政。 ??一开始大臣们还不大习惯帘子后隐隐约约的女子身影,但一开始议事,议着议着百官便都进入状态,倒也忘记垂帘听政之事,一场朝议下来臣子们后知后觉才想起今日是垂帘听政。 ??周皇后表现出的温柔无害以及早朝一开他们便不必小事也要上书等待定夺的好处让大臣们放下心中最后那点别扭,认可了周皇后垂帘听政之事。 ??垂帘听政的推行十分顺利,周皇后无论寒暑,每早必到。她很刻苦地履行着记下、转达的责任,没有出过一次错漏。 ??而现在周皇后受早朝所累,无法再向民间各地去,这份职责便被她拜托给了晋陵公主沈兰亭。 ??或许是一旁龙椅带来的威严再加上周皇后对早朝的尽心尽力,原先便多少敬畏周皇后的大臣们随着时日推移越发感激她,敬重她。 ??渐渐周皇后也能在朝上说上几句话,她遇到臣子们不大懂的事情便会小心翼翼地发问,问的理由也是为了更好的向皇上传达大家的意思,是以她问,臣子们便答。日积月累,殿上之人几乎人人都为周皇后解答过。 ??她只遇到“不懂的”才问,问时语气也十分谦卑,问后更是还要道谢,因而更不会有人对她此举有异议。她对待大臣如同对待师者那样尊重,倒是让群臣不好意思起来。 ??周皇后问过一次的问题下一次再出现她便不会再问,可见她是学得十分上心的。尽管这位是皇后,但不少人嘴上虽然不说,心中还是不受控制地生出得知学生用功学习的欣慰感。 ??当早朝之上出现争论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周皇后也不会像一开始那样被吓得不敢说话,而是在帘子后文文弱弱地劝阻。她记得每一位大臣的政见,在劝阻时会先称赞争论双方政见的中的可取之处,她每每开口,都能搔到该大臣思想中的痒处,让人的怒气一下子泄了大半。将双方的优处列出后她又说到双方优处中的相同之处,并温柔地表示大家其实都是为了大雍好,百姓好,不如坐下来慢慢谈。 ??周皇后接着会让内侍为每一位大臣上茶润喉去火。 ??大臣们一时间抹不开面子和好,但心中都是被她劝服了的,也吵不下去了。